2023年3月30日晚,图书馆联合南山文学社,在教五楼一楼影音室组织召开了第十八期“易启读”月读会。
本期月读会主题是“阅使姿谦 读令心广——名家之书·余华”,南山文学社副社长李通主持,钟志诚、李通、邓雨凡、黄宇慧、焦晨建五位同学参与了分享。
钟志诚同学分享了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他认为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但不是一部地道的成长小说,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逝时间的感受。文中孙光林的童年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这里时间发展没有生命的痕迹,孤独感是童年的唯一线索。
他说每一次在细雨中的呼喊,我们都是主角,在倾诉,在愤怒,在抽泣。余华老师以最平淡的语言,最普通的笔墨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及不断在自我救赎中的矛盾和挣扎。
副社长李通分享了余华的作品《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作为余华老师的第一部杂文集,每一篇皆为经典,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几篇:让作者一改往日写作风格的《一个记忆回来了》、揭露且批判现实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看淡生死的《生与死,死而复生》、追忆儿子过去的《儿子的固执》。
李通说,活在如此大的差距里,很多人无法分辨现实的真实与荒诞:我们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担忧和害怕,这样的心理或多或少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邓雨凡同学分享了余华的作品《第七天》,从“门铃响了”展开故事情节,概述了七天的事件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历程。通过主人公死后七天的经历和情感脉络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里的艰辛。她认为余华老师的作品《第七天》,写下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知道人死后的所见所闻,但我们可以带着希望努力活着。
文学社社长黄宇慧分享了余华的作品《活着》。她说,余华老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第三人称的视角,冷静、客观地描述了一个并不惊心动魄却带给人心灵震撼和灵魂拷问的故事,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焦晨建同学分享了余华的作品《黄昏里的男孩》,他从作者简介、我的推荐、内容简介、摘要解读、个人感悟五个方面分享了这部作品。他认为,12个最接近生活的故事,写尽了人性和满目疮痍的社会弊病。每一个故事都代表着一类群体,故事简短利落,思路清晰,有着令人亲切的现实感,又有令人不安的深度和反思。
最后,他以自己的感悟和反问结束了本次的分享,留给我们无限的空间去思考和探索。
读佳作,思人生,领悟世事苍茫。分享余华老师的经典作品和阅读感悟,让我们更加明白:无论是《生活在如此大的差距里》,还是《在细雨中呼喊》,只要《活着》,人生就充满希望。本期月读会不仅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了余华老师,而且更激发了其阅读名家名著的热情。